云龍山區傈僳族群眾保留了傳統儲藏糧食的習慣, “糧倉房”都是垛木房,建蓋時地點一般選擇院場邊或房前屋邊,房子長、寬、高多數選擇兩到3米左右的尺寸,上方蓋頂防雨,中間部留有入糧取糧的小門,房內設置成幾格,可裝一種糧食作物,也可裝多種糧食作物,“糧倉房”一般可裝1000到5000斤糧食不等,人口多、糧食多的農戶一戶有幾棟。
脫貧攻堅之前,云龍傈僳族群眾住垛木房的比例占一半以上,大部分垛木房不具備遮風擋雨功能,通過精準扶貧,云龍縣各級加大資金扶持,幫助傈僳族群眾修建安居房,讓鄉親群眾告別了祖祖輩輩居住垛木房的歷史,全縣還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了110多戶傈僳族農戶,搬遷戶直接從垛木房住進了鋼混套房。
云龍傈僳族“糧倉房”的逐步消失是時代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,但 “糧倉房”的部分保留同時也是一種見證,更是一份鄉愁。
云龍記者站 :李少軍 左東敏 楊虎飛
編輯:字昕
責編:郭建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