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冬時節的大理,蒼山積雪,洱海揚波。漫步洱海生態廊道,濕地、草坪、灌木、鮮花……錯落有致、野趣橫生。在生態廊道上,有一群鮮活的身影點綴在大自然的美景中。
樂蒙幼兒園園長張希月 學習一下怎么樣通過自己的雙手撿起地上的紙屑,或者是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,去保護我們的環境,保護我們的母親湖洱海。
目前,129公里生態廊道已經全線貫通,海西46公里段已投入試運行。水清岸綠、魚翔淺底,洱海生物多樣性和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大大提高。在這些眼睛看得見的成果背后,是大理重拳治污的決心和舉措。2015年,從常規治理轉為搶救治理,大理州全面打響環湖截污、生態搬遷、礦山整治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、河道治理、環湖生態修復、水質改善提升、過度開發建設治理"八大攻堅戰"。57座非煤礦山被關停,46個規模養殖場關停搬遷,12.36萬畝大蒜改種……陣痛之后是修復,洱海流域建成19座污水處理廠、135個村落污水處理站、3.7萬畝生態濕地,全面消滅27條主要入湖河流Ⅴ類及以下水體。水體治理是個系統工程,一點一滴做,一項一項抓,終于得到了自然友善的回應。
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王欣澤 今年洱海的水質是近三年來最好的一年,從各方面的指標來說,都和我們的期望更進了一步,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洱海的透明度都達到兩米五以上,即使是現在這個季節,洱海水質透明度最差的季節,也可以達到一米七、一米八。
洱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初見成效,流域綠色轉型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。讓我們來看看2016年到2020年洱海全湖水質變化(出圖不配音:2016年,洱海全湖水質5個月Ⅱ類、7個月Ⅲ類;2017年,洱海全湖水質6個月Ⅱ類、6個月Ⅲ類;2018年洱海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、5個月Ⅲ類;2019年,洱海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、5個月Ⅲ類;2020年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,國控284斷面水質有望評價為"優"),就能看出治理的成果在不斷得到鞏固,一度消失的"水質風向標"海菜花又重現洱海
游客 張女士 聽朋友說,只有洱海水質特別好的時候,海菜花才會開,我們這個時間過來還能看見,特別幸運。
保護洱海已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,創造了"我不上誰上、我不干誰干、我不護誰護"的洱海精神,為云南建設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樹立了標桿、作出了示范。
記者:楊春翎 田野
編輯:字昕
責編:郭建輝 |